“欢迎重庆希望热线么周力载誉归来!”“好感动,代表的是无数志愿者接线员!”“是所有志愿者的喜事。”“鼓舞我们坚持下去。”······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的么周力走进重庆市大渡口区希望心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办公室,打开电脑,点开“重庆希望24热线官群”,对话框不停弹出消息,她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的消息刷屏了。
从军人到心理志愿者
“一个人荣誉的背后,是一群人!这次能有机会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心情非常激动,现场感受也很震撼。我觉得这份荣誉属于所有为疫情防控付出的人们!”提及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么周力心情仍十分激动。她说,从接到通知的那天起,她就激动万分,其实自己只是做了很平凡的事,“重庆有很多志愿者,这次能获得这份荣誉,最让我激动和感动的是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我们心理疏导志愿者。”
参加表彰大会留影 (受访者供图)
么周力今年46岁,是“希望24热线”重庆中心负责人,重庆市大渡口区希望心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1997年,么周力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后来,她成为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的一名讲师。2014年,已经是副团职的她响应号召,选择了自主择业。“人闲下来了,心却闲不下来,党和国家培养我多年,总想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么周力决定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学习心理学。2015年,她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6年,她成为“希望热线”的一名接线员,开始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3年来,她和“希望热线”的心理志愿者们一起,全年无休,24小时轮流值班。渐渐地,她成为一名成熟的心理疏导志愿者,当上了“希望热线”重庆区域的负责人。
组建专业心理疏导队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看到战友们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么周力在家里根本坐不住,向志愿者们提出,自己可以坚持值守“希望热线”,希望借助热线电话,把有效的宽慰送给因疫情焦虑紧张的陌生人,帮助人们构筑起战胜疫情的心理防线。
么周力接听热线 (受访者供图)
1月23日深夜,铃声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位中年男人低沉的声音:“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来自武汉的电话,求助者当时正隔离在家,没法看望年迈的父母;妻子感染了新冠病毒,住进了医院;2岁的女儿天天吵着,想出去找妈妈;而这两天,女儿又发烧、咳嗽······他担心妻子挺不过,担心父母吃穿用,担心女儿被感染。因此,他自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个大男人,所有责任都一个人扛,一句都没提到自己的累,全是对家人满满的爱。我轻声说:‘辛苦你了!’电话那头安静了好一会儿,传来他的哭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么周力仍有些动容,“哭吧,把你的担心和委屈都哭出来,我陪着你。”对方更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在电话那头嚎啕大哭······终于,哭声变弱了。那个坚强的男人又回来了!
从1月中下旬开始,么周力接到越来越多的求助电话,有自己坚守岗位、家人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的社区工作者;有隔离在家,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高校老师;有被迫停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副食店老板······
么周力自己忙不过来了,怎么办呢?干脆成立一个“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吧。说干就干,她立刻在志愿者联络群发出了招募信息,130多名心理咨询师积极响应,建立了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宣传推广等3支小分队。么周力还在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城市,利用便民微信公众号公布热线电话,设置服务链接。
队伍拉起来了,人力充实了。么周力和志愿者们继续发挥希望热线的传统优势,第一时间在武汉、吉林、重庆等城市便民微信公众号公布热线电话,设置服务链接,持续在线上开通“7×24”热线。
作为发起人,么周力身体力行,用专业的知识去安抚那些受伤的心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坚持面向重庆、武汉、吉林等地,开展线上线下心理疏导志愿服务,值守服务时长3100小时,提供咨询服务时长470余小时,受益群众2.1万人。
线上持续开展心理疏导
2月24日凌晨两点,简陋的格子间内,么周力正拿着电话筒,努力用轻柔平缓的声音、专业的心理知识,驱散电话那头的焦虑与不安。
来电者是一位“抗疫一线”护士长,“我睡不着觉,明明感觉很累,但就是睡不着。我明天一早还要上班,如果不能好好休息,我明天怎么工作呀!我手下还有10多个小姑娘、小伙子,我好害怕他们感染,我怕对不起他们,对不起他们的爸爸妈妈啊······”
这位可敬的白衣天使,每天与病人一起和死神赛跑,还要管理手下十几名护士。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和高度的精神紧张,让她异常焦虑。
听到她沙哑无力的声音,么周力眼眶湿润了,“我没有劝她去休息,而是静静地听她诉说,还时不时抛出话题,引导她倾诉,排解内心深处压抑的情绪,教她做‘安心呼吸操’,放松,放松,再放松······”渐渐地,这位护士长的声音变缓和了,她说:“老师您辛苦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我也想去睡觉了。”
么周力知道她没事了,放下电话,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干燥的喉咙,准备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响了······再次挂掉电话,天边已泛白。么周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记不清这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多少个夜晚了。
线下入户处置心理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们不只是开展线上志愿服务,还冒着风险入户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一位年近80的孤寡老人,疫情期间突发中风,行动不便,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多余、无用、被嫌弃的人,于是割腕自杀。被社区工作人员救下后,他一度心灰意冷,不吃不喝,也不与任何人交流。
得到消息后,么周力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即赶到他家。老人神情冷漠,一言不发。“爷爷,你今天吃饭了吗?家里还有什么吃的吗?”么周力不断地找话题和他聊天,慢慢地,老人浑浊的目光有了一点点光亮。老人渐渐敞开了心扉,用干瘦的手拉着么周力说:“娃儿,你明天什么时候来?”
在疫情期间,像这样冒着风险开展线下心理疏导,并不是个例。可是,每次接到线下服务需求,么周力都带头冲在最前,理由还是那一个:“我是‘老人’,经验足,况且我是组织人,我得对大家负责。”
么周力获奖证书 (受访者供图)
拓展心理疏导服务模式
为扩大受益群众覆盖面,么周力不断探索尝试拓展“希望24热线”服务新领域,与志愿者们一起开通了“安心防疫贴吧”,通过留言、语音等互动交流方式,帮助群众排除心理问题,形成疏导良性互动。“安心防疫贴吧”,从最初的专援武汉到应援全国,再到后来的应援海外华人圈,缓解各类心理问题300余个,贴吧访问量达62000余人次。
如今,这支因疫情建立起来的队伍,正创新常态化心理疏导志愿服务方式,面向全国,围绕公共安全、生命教育等领域,开展线上公益讲座、线上学堂等。在大渡口区,么周力还组织专业志愿力量下沉,指导各村(社区)打造“阳光心语室”18个,与多所中小学校、社区建立心理联合辅导机制,常态化开展“益心移疫”等志愿服务活动。
“这枚奖章,沉甸甸的!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么周力说,国家一直都很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她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索建立“专业培训+阵地打造”的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为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筑牢大众心理健康防线贡献力量。